刀刃向内,刮骨疗伤,听上去像一句口号,真正落到一家企业上,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。广汽传祺把这场仗打在了众目睽睽之下,没有遮遮掩掩,把半年成绩单、技术路线图、产品投放节奏一并摊开市场检验。8月29日,广汽集团发布2025年半年报,报告显示,上半年广汽集团共实现汽车产销80.17万辆及75.53万辆。其中,广汽传祺累计销量14.6万辆。
市场挑战加剧,传祺靠什么守住转型底气?
纵观行业,没有一场改革能够轻易完成。尤其是在价格战持续、消费逻辑重构的背景下,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普遍都面临增长瓶颈。广汽传祺同样身处这场风暴中,但其应对方式,却显露出一家成熟车企的定力与远见。
面对市场挑战加剧、压力攀升的态势,广汽传祺并未自乱阵脚,而是选择以技术为锚、以品质为帆,坚定推进“初心不改,路径要变”的战略转向。
所谓初心,是十七年来广汽传祺始终恪守的安全底线与功能价值;而路径之变,则是对用户购车逻辑变迁的积极响应——从“交通工具”到“情感伙伴”,从“身份象征”到“情绪消费”。这种转变不是对过去的否定,而是在传承中创新、在稳健中谋变。
不同于一些新势力将汽车视为快速迭代的消费品,传祺始终以“耐用消费品”标准造车。从产线管控到供应链管理,从安全验证到耐久测试,其智慧工厂的成熟体系力仍构成显著优势。今年上半年广汽传祺以57.29%的三年保值率位居自主品牌第一,并已连续30个月获得自主品牌保值率冠军。GS8、M8、M6、E8多款车型在各细分市场保值率全面登顶,以“价值标杆”形象持续引领市场潮流。这不仅是市场对其品质的投票,更是用户信任的直观体现。
技术亮剑!传祺这场改革藏着多少突围密码?
产品层面,传祺正在快速布局新能源。全新的传祺向往系列在今年正式推出,向往S7和向往M8乾崑已经分别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上市,传祺向往S9也将于第三季度上市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其智能化布局已进入落地阶段:辅助驾驶城区NDA已在向往S7、向往M8、向往S9上全面搭载;生成式AI端到端架构的驾驶辅助系统、端云一体大模型、智能底盘控制等核心技术实现量产。此外,整车软件OTA升级体系也已建立,向往S7不久前刚完成OTA 2.0版本推送,新增哨兵模式等16项功能。
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体系层面。广汽传祺正推动产品开发从“偶然成功”转向“必然成功”,通过问题导向的市场洞察和用户需求挖掘,重构研发与服务体系。尽管传祺向往车系的销量仍处于爬坡期,但其技术基底已悄然跻身第一梯队:华为乾崑智驾赋能城区领航,鸿蒙生态构建智能座舱体验,宁德电池保障安全续航。这种“顶流技术+大厂制造”的模式,恰恰契合了消费者对“可靠智能电动车”的深层需求。
产品落地后,真正的考验在市场反馈环节。如今传祺车型的市场热度持续攀升,用户认可度也在不断加深,这些正向信号,都在印证着传祺用“顶流技术 + 可靠品质”打动消费者的路径已然奏效。传祺深知,市场终将回到价值竞争,短期的花哨促销无法替代长期品质复利。改革从来不是单点爆破,而是系统咬合。渠道端,直营、代理、经销每一个环节都在为“让用户安心”加码,把曾经的优势拉长,把曾经的短板补齐。
资本市场对这场刮骨疗伤保持了克制观望。“好公司不怕阵痛,最怕为了不痛,而一直在舒适区”“这是一次预期中的业绩,没有一家公司能在改革阵痛中不掉几滴血”……在一些投资者看来,广汽传祺的业绩恰恰反映,利空出尽即是利好。传祺没有选择缩减研发、收缩战线、裁员过冬,反而持续加码技术创新、优化产品矩阵,以“不避阵痛、锚定长远”的姿态直面改革,敢于在低谷加码,才是刀刃向内的真正含义。
风没有停,浪依旧高,但传祺已经调整了帆的角度。超过400万辆的制造底蕴、近80万MPV用户口碑、连续30个月保值率冠军这些都不是安慰剂,而是一艘巨轮在峡谷中穿行时牢牢抓住的缆绳。深沟在左,悬崖在右,只有继续向前,才能抵达下一片宽阔水域。把伤口亮给世界看,再把答案一点点做出来,需要时间,更需要耐心。市场不妨多一点等待,因为敢于刮骨疗伤的人,配得上一个更有前景的未来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的作者发布,或转自互联网,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立场,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撤除。